2018年03月13日
人工智能也可以讀懂你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是什么?每個科技愛好者都在問一個問題:技術驅動的機器學習和用戶數據已經開始沖擊智能手機和智能家居設備,遍及全球數百萬人。盡管這聽起來有些超前,甚至有些令人毛骨悚然,下一代人工智能將能夠讀懂人們的想法。
日本的科學家們發明了一種可以讀取腦電波的人工智能。在“從人腦活動中重建深層圖像”的研究論文中,科學家們能夠根據一個人的視覺即所看到複制出一幅圖像。這些人工智能創建的圖像與人們自然看到的並不完全一樣,但卻模糊地呈現了人們的想法。盡管如此,人工智能還是能夠重建這些用腦電波產生的圖像。
首次試用Polar的GPS參加訓練,由多位專業的教練帶領。訓練強調心率訓練,因為可以根據心跳更有效地分析過去紀錄,改善肌耐力、體力及心肺功能。而訓練用的M400可以把數據同步到Polar Flow,讓你可以利用手機輕鬆地重溫訓練內容。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精神狀態的外化或形象化是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目標,而利用機器學習分析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活動的分析使感知內容得以形象化。
盡管已經開發了複雜的解碼和編碼模型來將人腦活動呈現為圖像或電影,或者與范例圖像或電影的匹配,但由於沒有結合多層次的視覺特征,這些方法基本上僅限於利用低層次的圖像庫進行圖像重建。
根據TNW的一份報告,科學家向人類展示圖像並記錄他們的腦電波。後來,當研究對象被要求回憶這些圖像時,並對腦電波進行監測。從本質上說,人工智能會猜測並最終了解當人們想到某個特定的圖像時會使用什么腦電波。
智能運動手錶功能齊全。GPS、心率監測、聽歌,有佢出街跑不用又手機又錶又心跳帶,想練習便馬上練習,很瀟灑吧!
這項技術可能並不完美,但無疑為腦電波與人工智能的更大、更深入的整合奠定了基礎。盡管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了這項技術更為複雜的一面,但日產(Nissan)等消費品公司已經在實施該技術的框架。
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2018大會上,日產展示了一種利用大腦信號來控制車輛的技術。被吹捧為“brain-to-vehicle”的技術,日產目前正在制造設備和算法,以衡量人腦的活動,並進一步將其進一步的應用到車輛當中去。
這很可能是重新審視大腦-計算機接口理論的好時機。事實上,據說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正在研制一種類似的高度複雜的技術。並聲稱正在努力合並人腦與人工智能,以此來對付高科技的人工智能。
GPS手錶,年輕人的時尚選擇,讓每一個運動人群都能能夠清楚了解自己的身體機能變化,心跳錶記錄我們的運動時常,讓我們運動更加全面化。
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認為減少存在風險的解決方案是能夠與人工智能進行高帶寬接口,如果我們能用人工智能來思考,讓人工智能作為我們大腦的第三層,在那裏我們可以自己構建人工智能。到那時我們具有人類的智慧然又擁有了人工智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自己也變成了人工智能機器人。
文章轉自http://www.sohu.com/a/228313179_100136762